张江舟 官方网站

http://zhangjiangzhou.zxart.cn/

张江舟

张江舟

粉丝:10241

作品总数:17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张江舟,男,1961年生,祖籍安徽定远。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、院委、研究员。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宣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、文化部优秀专家、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更多>>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张江舟画作的艺术追求及特色


张江舟,男,1961年生于福建漳州,祖籍安徽定远。1986年毕业于中州大学美术系。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、研究员,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《水墨》主编,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主任。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,日中水墨合同展,首届全国人物画展并获优秀奖,全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获国画家奖,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家新作展,水墨延伸--中国人物肖像作品展,中国当代绘画展,水墨本色--当代中国画邀请展等。已出版个人画集、专著多部。

 

 

 张江舟 人物画


张江舟的画,造型生动,笔墨娴熟,不过,这些均不必多言,因为在这方面,张江舟的画是有口皆碑的。


张江舟的画作的非同一般的个性特征,是他对中国画材料肌理的特殊把握及其画面中鲜亮的光感,而这种鲜亮的光,使他的画作具有了特殊的清爽、酣畅感——这在张江舟近期的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——一言以蔽之,落定在他的画面中的笔墨色彩,犹如名贵宝石一样,从画面肌理内部映透出一种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辉光,极具迷人魅力。


张江舟的画,张挂于墙,满壁生辉。重视材料、探索中国画传统工具语言表达的潜在可能性,尽最大可能挖掘出笔墨宣纸所能表现出的材质美,不断叩问笔墨造型的多种可能性,是张江舟长期以来不断孜孜以求的一个永不疲倦的课题,但他绝不是盲目地在水墨语言方面瞎撞,所以他的画的“满壁生辉”,是还有其他另外的涵义的。首先,张江舟认为,以往,中国传统笔墨材料性能的开发,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,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他一贯认为,在当代,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肯定是第一位的,但如果忽略了对技术语言的研究,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。他曾说:“中国古代的文人水墨,其发展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历史衍化,但相对古典的农耕时代而言,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,而中国画在20世纪形成的一些新传统,在笔墨材料性能开发方面是有所忽略的,近二十余年发展起来的现代水墨,虽于这方面有所探索,但历史尚短,所以应该说在材料开发方面,还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的。”


他说:“我的理解是,既然我们现在还用宣纸,还用中国的毛笔、中国的墨色,那么,这些材质本身性能的开发,就仍然是一其次,张江舟认为:“在开发中其形式因素的借鉴,不应限于传统文人笔墨,而且还应包括民间、西方的,重要的是这个借鉴,在笔墨技巧,与精神内涵是一体不矛盾的。”为此,他如是说:“对材料本身特性的研究,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开发,如何和当代人的精神,与当代人的审美感受结合,并使之在当代文化的大背景中找到有机契合,这是现代水墨画的当务之急。江舟的作品,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的。


江舟的画,如酒醇香,学养、睿智、机敏是发酵的酵母。学养深厚而机敏睿智的张江舟,知道如何像舞蹈家追踪“舞蹈”一般,去表现那天设地造的画面。在世界上,只有少数天才,才能知道在宇宙、自然、社会之间,不断地有着一个“天设地造”东西存在在我们面前。这就是说,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综合,使江舟似乎已经能够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些近似科学家所说的“暗物质”的东西,然后,他才能像造物主一般,把他看到的那“天设地造”的某种“迹象”,通过他的画笔再现出来。

 

 

 张江舟 人物画


于是,在这个意义上,他自然就知道如何将多元的文化资源汇集,形成处于自身周围的文化氛围,并知道在这样的“氛围”中如何去培养情感,同时,他也自然就知道如何在“我在”状态,在以一总万中,在灵感的天才显现时,用不同于古典、不同于西方但包含古典、包含西方在内的新语言方式,把画面表现得流畅潇洒,认人看了,具有亲和感。


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的课题。”一言以蔽之,在我们看来,江舟的画观后能令人扼腕叹息,那是因为在不断学习、探索与研究中,在观察生活中,在更高层次上,他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现代人应有的情感境界,并高扬它,从而在高扬中,重新塑造、升华了自己而使然。


总之,我们有充分理由说,眼下,正是江舟人生中达到一定高度的最快乐的时期。现在,他正在这个阶段上兴味十足地生活着、学习着、工作着、画绘着。古谚云“人有十年壮”,张江舟现在正处在这样的好时期,他的人生中的最好的作品、最优秀的作品,正应当在这个时期被创作、被产生。